惊!抑郁症患者大脑竟缺失 “憎恨”
在大众的认知里,抑郁症往往和情绪低落、自责自罪等表现联系在一起。但你可能想不到,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,竟存在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——“憎恨” 网络缺失。这一突破性的发现,出自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冯建峰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,相关成果发表在全球权威学术期刊《自然》的子刊《分子精神病学》上 ,为我们理解抑郁症打开了全新视角。
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个 “憎恨” 网络,它由额上回、杏仁核、壳核等区域组成。当看到厌恶的人或事物,或是接触到让自己产生强烈感情的对象时,这些脑区就会被激活。比如,当我们看到不讲公德的行为,内心涌起厌恶之感时,大脑中的 “憎恨” 网络便开始工作。正常情况下,这个网络帮助我们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,让我们对不同的事物产生恰当的情感反应 。
研究团队通过建立健康人大脑的功能连接模板,并与 15 名首发抑郁症患者和 24 名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网络进行对比后发现,抑郁症患者大脑中 “憎恨” 网络消失,这成为他们与健康人大脑最显著的区别。
“憎恨” 网络的缺失,对抑郁症患者产生了诸多影响。一方面,患者难以像常人一样对事物产生正常的 “憎恨” 情绪,导致他们对负面刺激的反应模式与常人不同。另一方面,这种缺失或许是患者难以控制对自己或他人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,许多抑郁症患者常常陷入过度自责、自罪的情绪深渊,难以自拔,“恨自己” 成为他们的常见状态 。
这项研究有着重要意义。从治疗角度来看,它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。过往的抑郁症治疗,多从调节神经递质、心理干预等方面入手,而如今 “憎恨” 网络的发现,让我们明白或许可以从恢复或重建这个网络的功能出发,探索新的治疗手段。比如,未来是否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技术,刺激相关脑区,尝试恢复 “憎恨” 网络的部分功能,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控制能力 。
从社会层面来讲,也让我们对情绪管理有了新的思考。“爱憎分明” 的人群,或许因为大脑 “憎恨” 网络能够正常发挥作用,在面对负面情绪时,有更合理的宣泄和处理方式,所以患抑郁症的概率可能低于那些不易产生 “憎恨” 情绪的人群。这提示普通人,在日常生活中,要学会恰当、适度地宣泄负面的 “憎恨” 情绪,这对心理及精神调节十分重要。当我们对某些事情感到不满或愤怒时,不要一味压抑,而是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,比如和朋友倾诉、通过运动释放等 。
虽然目前还不清楚是 “不会恨” 导致了抑郁症,还是抑郁症引发了 “憎恨” 脑网络的消失,但这一发现无疑为抑郁症的研究和治疗开辟了新道路。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,我们能找到更多攻克抑郁症的方法,帮助众多患者走出阴霾,重获生活的阳光 。
- 上一篇:得了抑郁,外貌可能会出现4个变化。
- 下一篇:返回列表

